模糊综合评价法
原理
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借助模糊数学的理论,将那些边界模糊、难以直接定量描述的因素进行量化处理。在实际生活中,很多事物的评价标准并非清晰明确,比如对一个产品的“满意度”、对环境的“舒适度”等,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。该方法就是通过构建模糊关系矩阵,结合各指标的权重,运用模糊合成运算,来确定评价对象在不同评价等级上的隶属程度,从而实现对其的综合评价。
实现路径
- 确定评价指标集和评语集:明确要评价的指标有哪些,以及评价的等级划分。例如,评价一个项目的可行性,指标集可能包括“技术可行性”“经济可行性”“市场前景”等;评语集可以是“高”“较高”“一般”“较低”“低”。
- 构建模糊关系矩阵:通过专家打分、问卷调查等方式,确定每个指标对于不同评语等级的隶属度,从而形成模糊关系矩阵。这个矩阵反映了各个指标与不同评价等级之间的模糊关系。
- 确定各指标权重:可以采用主观赋权法(如层次分析法)或客观赋权法(如熵值法)来确定每个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。权重体现了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。
- 进行模糊合成运算:将模糊关系矩阵与权重向量进行模糊合成运算,常见的运算方法有最大 - 最小合成法、最大 - 乘积合成法等。通过运算得到综合评价向量,该向量表示评价对象对各个评语等级的隶属程度。
Python实现代码
1 |
|
优劣势
- 优势:
- 处理模糊信息能力强:能够很好地处理那些具有模糊性的评价问题,将定性和定量信息有机结合,更符合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知方式。
- 评价结果信息丰富:以隶属度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,能够提供比单一评价等级更为丰富的信息,有助于全面了解评价对象的情况。
- 劣势:
- 主观性较强:在确定模糊关系矩阵和权重向量时,往往需要依赖人的主观判断,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,从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。
- 计算过程复杂:尤其是当指标集和评语集较大时,模糊关系矩阵的构建和模糊合成运算会变得较为繁琐,计算量较大。
具体案例
某知名手机厂商推出一款新型智能手机,为深入了解用户对该手机的满意度,以便为后续产品优化和市场策略调整提供依据,决定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用户满意度进行全面评估。
- 确定评价指标集和评语集
- 评价指标集:经市场调研和专家讨论,确定了影响用户对手机满意度的三个主要指标:外观设计、性能表现、价格合理性。
- 评语集:将用户对手机的满意度划分为五个等级,即非常满意、满意、一般、不满意、非常不满意。
- 构建模糊关系矩阵 为构建模糊关系矩阵,该手机厂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广泛发放问卷,共收集到 1000 份有效问卷。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,得到每个指标对于不同评语等级的隶属度,从而形成模糊关系矩阵 。
以外观设计为例,在 1000 份问卷中,有 200 人选择“非常满意”,300 人选择“满意”,300 人选择“一般”,100 人选择“不满意”,100 人选择“非常不满意”。则外观设计对于不同评语等级的隶属度分别为 、、、、。
同理,对性能表现和价格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,最终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:
[ R = \[\begin{pmatrix} 0.2 & 0.3 & 0.3 & 0.1 & 0.1 \\ 0.1 & 0.4 & 0.3 & 0.1 & 0.1 \\ 0.1 & 0.2 & 0.3 & 0.2 & 0.2 \end{pmatrix}\]]
- 确定各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。邀请手机行业专家、市场营销人员以及部分资深用户组成 10 人评价小组,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,构造判断矩阵 。
判断矩阵 的元素 表示第 个指标相对于第 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,取值范围为 1 - 9 及其倒数,具体含义如下:
标度 | 含义 |
---|---|
1 |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,具有同样重要性 |
3 |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,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 |
5 |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,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|
7 |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,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|
9 |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,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|
2, 4, 6, 8 |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|
倒数 | 若指标 与指标 的重要性之比为 ,则指标 与指标 的重要性之比为 |
经过讨论和打分,得到判断矩阵 :
[ A = \[\begin{pmatrix} 1 & \frac{3}{4} & \frac{3}{4} \\ \frac{4}{3} & 1 & 1 \\ \frac{4}{3} & 1 & 1 \end{pmatrix}\]]
接下来计算判断矩阵 的最大特征值 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。
- 计算特征向量 : 计算判断矩阵 每一行元素的乘积: [ M_1 = 1 = ] [ M_2 = = ] [ M_3 = = ] 计算 的 次方根( 为矩阵阶数,这里 ): [ = ] [ = ] [ = ]
- 对 进行归一化处理,得到特征向量 : [ W = ]
- 计算最大特征值 : [ AW = \[\begin{pmatrix} 1 & \frac{3}{4} & \frac{3}{4} \\ \frac{4}{3} & 1 & 1 \\ \frac{4}{3} & 1 & 1 \end{pmatrix} \begin{pmatrix} 0.3 \\ 0.4 \\ 0.3 \end{pmatrix}\] = \[\begin{pmatrix} 0.3 + 0.3 + 0.225 \\ 0.4 + 0.4 + 0.3 \\ 0.4 + 0.4 + 0.3 \end{pmatrix}\] = \[\begin{pmatrix} 0.825 \\ 1.1 \\ 1.1 \end{pmatrix}\] ]
[ _{max} = ( + + ) ]
- 进行一致性检验: 计算一致性指标 : [ CI = = = 0 ]
随机一致性指标 (当 时)为 。
一致性比例 ,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,确定的权重向量 是合理的。
- 进行模糊合成运算 采用最大 - 乘积合成法,将权重向量 与模糊关系矩阵 进行模糊合成运算,得到综合评价向量 。
]
[ S_1 = 0.3 + 0.4 + 0.3 = 0.13 ] [ S_2 = 0.3 + 0.4 + 0.3 = 0.29 ] [ S_3 = 0.3 + 0.4 + 0.3 = 0.3 ] [ S_4 = 0.3 + 0.4 + 0.3 = 0.15 ] [ S_5 = 0.3 + 0.4 + 0.3 = 0.13 ]
所以,综合评价向量 。
- 结果分析与建议 综合评价向量 表明,用户对这款手机在不同满意度等级上的隶属程度。其中,“满意”的隶属度为 ,“一般”的隶属度为 ,这两个值相对较高,说明大部分用户对这款手机的满意度处于“满意”和“一般”之间。
基于此结果,手机厂商可以采取以下针对性的改进措施:
外观设计方面:虽然有 的用户表示“非常满意”,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可以进一步开展用户调研,深入了解用户对外观设计的具体需求和偏好,如颜色搭配、材质质感、机身尺寸和重量等方面的意见,以便在后续产品设计中进行优化。
性能表现方面:“满意”的比例为 ,说明性能方面有一定优势,但仍需持续改进。可以加大研发投入,优化手机的处理器性能、图形处理能力、电池续航能力以及散热系统等,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。
价格合理性方面:“满意”和“一般”的比例较高,但也存在一定比例的用户认为价格不合理。厂商可以对市场同类产品进行详细的价格分析,结合自身成本和利润目标,重新评估产品定价策略。例如,可以考虑推出不同配置和价格段的产品,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