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中的反与弱
反者道之动。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–《道德经》第四十章
反着道之动
一般的解释:道的法则,就是事物的两种属性之间,总是相互向着对立面运行,在临界点返回,如此反复循环。这里的反一般理解有以下几种:
- 相反。指大道对万事万物的反向调节作用。比如,将欲取之,必先予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
- 返回。事物永远存在对立的两种属性,两种属性之间永远相互运动、转化,在临界点返回原来的属性。
- 反复。道的运行规律,不是单一的一次运动就终止,而是不停的循环往复。
我的理解:牛顿第三定律
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,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,其大小相等、方向相反。力必会成双结对地出现:其中一道力称为“作用力”;而另一道力则称为“反作用力”;两道力的大小相等、方向相反。它们之间的分辨,是纯然任意的;任何一道力都可以被认为是作用力,而其对应的力自然地成为伴随的反作用力。这成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称为“配对力”。
“反者道之动”,我的理解是“道”的运行依赖的是反作用力,“道”的动力来源是反作用力,类似:
- 人穿着溜冰鞋推墙,墙以反作用力推人。想要后退,必须往前施力。
- 人在地面行走,脚向后施力,地面则对脚施反作用力,使人能向前进。
- 射击时,枪给子弹的推力等于指点给枪的反作用力,即枪的后座力。
- 划船时,浆向后滑,船向前进。
- 乌贼前进时,施力将水喷出,喷出的水则施反作用力给乌贼,使乌贼前进。
- 大人和小孩二人互推,大人施力给小孩,小孩施力给大人,大人受到小孩的反作用力,小孩亦受到大人的反作用力。
1 |
|